作家莫言说:股巢网
“家庭,是一个人最初滋养感情的地方,也是一个最容易让人产生伤痛的地方。”
有时候,家庭的温暖可以让人卸下满身的疲惫,也能因为负面的影响让自己心灰意冷。
正因为如此,现实生活中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:
一些人对家人冷漠相待或者沉默不语,但是对外人却热情似火、礼貌周到。
如果单纯只看表面,总以为这些人是天生凉薄,殊不知往往背后都有深层次的原因。
认真来说,如果一个人对待家人不耐烦态度差,对外人又很客气和善,不是不孝顺,而是因为这3个原因。
1 因为被爱,情绪真实呈现
家人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,彼此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,一起经历着岁月更迭、时光变迁。
与外人相比而言,因为血缘关系与被爱的缘故,太多人在家人面前不会顾及太多,因为他们从内心会默认“家人不会离开自己”,所以更会在家人面前真实呈现自己的情绪变化。
一个人在外面往往会维持着自己的社交形象,因为所处的位置与关系都不一样,所以从来都不会在任何人面前肆无忌惮地耍情绪。
毕竟没有人有义务去包容你的情绪,只有家人才会真正在乎你,所以在外面很多人哪怕遭遇不顺也会压抑情绪,绝对不会随意显现,只有在家人面前才会觉得会被包容,于是就卸下了内心的防备。
于是我们就会经常见到这样的场景:股巢网
与家人倾诉的时候,哪怕因为一句话没有得到理解,马上就会将情绪写在脸上。
有时候,向家人倾诉在外遇到不顺时,也会直接把焦虑、烦躁的样子表现出来。
因为被爱,所以我们对家人有过高的情感期待,一旦当自我的期待没有被满足的时候,有时候就会出现情绪的反应,而对于外人则没有这种深层次的关联,所以才不会向外人袒露自己的情绪。
2 遭遇冷待,心结没解开
心理学家阿德勒说:
“幸运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。”
年少时被家庭温暖的人,长大后往往安全感充足、内心丰盈,但是如果自己曾经没有得到过家庭的温暖,长大后除了不会处理人际关系外,对家庭也会产生恐惧与仇视。
那些在童年时遭受的冷待,往往会成为自己一辈子的心结,不会轻易解开。
我曾经的一个同学,平日里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开朗乐观、温暖有爱的人,不管是谁都愿意与他交往。
有一次聚餐的时候,有人提到了家人,没想到他瞬间就变了脸色,让人不解。
之后慢慢了解到,原来从小他的父母就离婚了,自己跟着爸爸生活。
可是爸爸一直喜欢酗酒,每次喝多了就会打他股巢网,当他跑着去找妈妈的时候,反倒被妈妈赶走了。
爸爸的打骂让他对家庭产生了恐惧,也让他与家人产生了隔阂,在成长中自己喜欢了照顾自己,他曾经说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家越远越好。
等到他考上大学远离家乡,经过努力留在了外地,爸爸过去找他要钱的时候,他一脸的嫌弃与责备。
很多不了解内情的人觉得他对爸爸的态度太差,殊不知,他们不清楚曾经他如何一路走来……
当一个人曾经经历过家庭的创伤之后,倘若一直都没有爱来治愈,慢慢就会对家人产生抵触的心态,而且不会轻易消失。
所以对家人态度不好的人,未必是太过心狠,往往是学会了没有期待就没有失望。
等到自己长大之后,自我的疏远与冷漠,其实不过是对童年创伤的一种抵抗而已。
3 争吵不断,情绪如影随形
有时候,一个人的情绪不是凭空而来,而是与自己的成长环境有直接关系。
仔细想想,确实如此。
家庭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也会让他们拥有不一样的性格与三观。
那些从小在家庭争吵不断的环境中成长,就会让他们对于家庭产生恐惧与抵触,而且这样的负面状态会一直存在,不会轻易烟消云散。
有些人并不喜欢争吵的父母,但是自己长大之后往往也会变成喜欢争吵的样子,换句话说,就是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。
这就是家庭环境塑造的结果,长大之后要么恐惧卑微,要么模仿父母暴躁不安、争吵不断。
对于外人他们总是能够彬彬有礼,但是对于家人却忍不住暴躁易怒,根本不会丝毫伪装。
所以有些人对家人的不耐烦,其实都是童年时代受的伤,让自己慢慢变成了与父母一模一样。
不管任何时候,父母都不要轻易地乱发脾气,因为这将成为孩子一生的梦魇,挥之不去。
一定要善待家人,最基本的就是不要用言语伤害对方,把自己最好的一面留给他们,这才是家人相处最明智的做法。
如果把家庭当成了战场,总是喜欢争来争去,或许总想证明自己是对的、别人是错的,哪怕赢了一时,也会输掉后半生的温暖。
4 知和大叔说
莫言说:
“不要把好脾气都留给外人,把暴躁易怒的一面都留给身边的亲人,他们不是你的出气筒。对待家人,多一点耐心,少一点抱怨。”
家,是每个人一生的温暖港湾,也是自己最需要的精神家园。
与其想方设法讨好外人,不如用心善待自己的家人,因为他们才是陪伴你走得最久的人。
愿你和家人相处温馨,喜乐常伴、笑语盈盈!
图片来源摄图网
顶级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